史记有记载“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”,河洛指的哪里?一文说清楚

史记有记载“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”,河洛指的哪里?一文说清楚

《史记封禅书》记载:古代的三代帝国都位于河洛地区,因此嵩山被誉为中岳,而四岳分别位于四个方位:东岳泰山、南岳衡山、西岳华山、北岳恒山;四大河流,黄河、长江、淮河、济水,也位于崤山以东。到了秦朝,秦始皇称帝并将都城设在咸阳,这时五岳和四渎的位置都向东偏移。自五帝至秦朝,国家时兴时衰,名山大川或归属诸侯,或属于天子,祭祀礼仪随着时间与政权的更迭发生了变化,难以一一记载。

“河洛”一词出现在汉代,具体指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。司马迁通过这词汇标明了三代的建国区域,即夏、商、周三朝均建立于黄河与洛水之间。嵩山因此被尊为中岳,其它四岳分别对应东、西、南、北方,泰山位于东方、华山位于西方、衡山位于南方、恒山位于北方。而四渎,包括黄河、长江、淮河、济水,则位于崤山的东面。随着秦始皇在咸阳建立都城,五岳和四渎都趋向东方。五帝至秦的更替过程中,名山和大川在不同的政权之间来回变动,祭祀礼仪也随着朝代更迭有所调整,不能尽数记载。

司马迁使用“河洛”这一名词,不仅是为了说明当时的大致地理位置,也为后来的五岳和四渎提供了文化背景,展示了华夏文化最重要的五座名山与四条大河的地理意义。值得注意的是,洛水并非指单一的水流,而有南洛水与北洛水之分。北洛水源自陕西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,自西北流至渭河,是黄河的二级支流,长约680公里。而南洛水则起源于华山南麓,经过陕西洛南县的木岔沟,自西向东流至河南,全长453公里。

展开全文

根据《水经注卷十五》的记载,洛水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。一种观点认为洛水源自京兆郡上洛县的冢岭山,另一种解释则指出,洛水自灌举之山发源,经过竹山并与丹水汇合,再向东流经尸水、乳水等多个水流,最终汇入黄河。总体来看,所有这些解释都指向南洛水,表明古人对洛水源头的认识与现代有所不同。此类古籍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地理与文化线索。

《山海经》中的记载也提到,洛水自洛西山发源,向东北流入黄河,正是南洛水的描述。与此同时,《汉书表诸侯王表》提到周朝的分裂,也提到“河洛之地”,这实际上指的是洛阳地区,亦即南洛水与黄河之间的区域。还有《史记八书河渠书》中提到的庄熊罴,他建议修建龙首渠,借用洛水灌溉盐碱地,这里的洛水则指的是北洛水。

从这些史料的记载来看,洛水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,指向的对象也不一定明确。河洛二字,虽然源自地理概念,但在历史文献中逐渐带有了文化的象征意义,类似“中原”或“华夏”这种广泛代表地域文化的概念。结合史实,河洛地区应当涵盖今天的河南北部、陕西中北部、山西南部及部分山东西部地区。

在《史记》中对夏、商、周三代的都城描述时,可以看到它们的地理分布涉及了大范围的区域。夏朝最初建都阳城(今河南郑州附近),此后阳翟、斟鄩、商丘等地也曾为夏朝都城;商朝则以亳(今河南商丘)为都,周朝则在丰镐(今陕西西安)设立都城,而东周则在洛邑(今河南洛阳)。随着秦朝的统一,咸阳成为新的都城,西汉时期都城设于长安(今西安)。这些都城的地理位置涵盖了河南、陕西、山西及山东的广泛地区,虽然这些区域的范围与“河洛”有所重合,但并不完全重合。

总的来说,“河洛”这一地名更多的是一个文化概念,代表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发源地。其历史地理背景跨越了多个朝代的更迭,涵盖了一个更广泛的文化与历史区域,而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